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来源:
小9直播app官方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
2024-06-27 10:02:41
浏览量:
1次

产品介绍

  “平战结合”的大型人防工程,实现战时保护生命、平时服务生活的双重功能;VR互动、模拟仿真游戏的人防体验馆,让体验者真切感受人防工程的“特殊战力”;闹市区,人防工程与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惠民举措深入人心……近日,“新闻媒体看人防”采风团走进苏州,零距离感受苏州这座非凡之城在人防工程建设方面的精彩一面。

  战时,人防工程怎么样转化为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和平年代,人防工程如何融入城市生活、贴近民心?苏州为此主动扛起责任担当,积极创新探索,每年新增人防工程100余万平方米,推动人防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民生需求等每个方面,努力走出一条人防建设的高水平发展之路。

  驱车行驶在苏州市吴江区高新路,一侧的东太湖生态园静谧温馨,不远处的东太湖水天一色,一幅如画盛景跃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顺着高新路驶入东太湖生态园“1302停车场”,但见地下空间井然有序,可容纳1200多辆小型轿车。表面上看,该工程与其他大型地下停车场并无二致,但在整个地下空间的西南区域,标有人防工程标识的“发电机组”“饮用水箱”“生活水箱”“心理辅导区”“抗爆挡墙”等多个功能区,又预示着这里与平常的停车场迥然不同。

  吴江区住建局党委委员、人防办副主任张华介绍,这里平时是个大型停车场,战时则是掩蔽所,可提供全面防护。“若发生紧急状况,疏散人群会根据人防指示标识,迅速有序进入防护密闭区域。”

  让人防工程真正转化为人民防空力量。吴江区人防部门为此积极探索,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展《基于人因工程的人防工程实战转换技术探讨研究》,建成全国首个完全按照战时标准的人防工程,在全国首次开展平战转换新兴技术应用研究和新旧技术对比,填补国内人防工程战时工况下各项数据的空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认为,课题站在系统的高度分析、研究和解决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及战时使用的有关问题,研究意义重大,创新性很强,研究成果对人防工程战术技术方面的要求、设计标准规范指标的修改完善,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如今,像东太湖生态园这样“平战结合”大型人防工程在苏州还有许多。“平战结合是和平年代人防建设的核心要义。”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人防办主任李赞说,苏州市人防系统始终把“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作为自己的使命,努力推动人防既能在国防建设中转化为战斗力,又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转化为生产力。

  漫步在苏州高新区狮山路,路面干净整洁,往来车辆井然有序,道路两侧商业综合体、金融机构鳞次栉比。在位于狮山路与长江路交叉口西南侧的索山公园里,草木葱茏,鸟鸣啾啾,不时有市民绕着公园内湖健步锻炼。

  “这里环境好,我几乎每天都来锻炼。”家住公园东侧名城花园的严小云阿婆,是个“老苏州”,见证了狮山路的蝶变。“周边小区多,车位很紧张。以前常常有人把车辆随手停在路边,一到早晚高峰,更是拥堵不堪。”

  “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苏州市高新区住建局人防处处长蒋旻介绍,围绕百姓急难愁盼,高新区人防部门借力人防工程,积极拓展地下空间,将狮山路沿线城市绿地、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连结成片,合计面积达8万平方米。

  停车难是闹市区面临的明显问题。苏州人防部门为此在索山公园地下空间提供447个车位,收费标准为2元/小时,2小时内免费,方便市民使用。针对商户,人防部门还委托专业公司对近9000平方米的商业进行运营,提供便捷餐饮、运动健身、艺术培训、休闲娱乐、汽车美容等多种业态服务,与周边商业综合体形成良性互补。

  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引导着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整,成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强力引擎。苏州高新区人防部门针对区域交通现状,进一步开发地下空间,实现与轨道交通1号线号线的互联互通。从索山公园地下停车场到轨道1号线号线交汇处狮子山地铁站,步行五分钟即到。

  在“苏州第一商圈”观前街,破解停车难是其升级改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改造后的观前街焕然一新,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曾经的“堵点”变“网红”的背后,是观前区域一大批人防工程通过改造提升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其中仅观前富仁坊升级改造后就推出了近200个停车位。

  坚持民生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苏州人防部门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人防工程建设、增加停车位等一系列民生实事,把人防工程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载体,每年新增100余万平方米人防工程。目前,苏州人防工程总量及人均掩蔽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苏州市人防指挥所,偌大的空间里设有指挥区、通讯区、设备区、生活区、工勤保障区,处处体现科技元素。工作人员介绍,指挥系统是苏州人防的“智慧大脑”,指挥人员在这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实现空袭斗争中快速、可靠、不间断的决策指挥。

  没有强大科技支撑就没有高水平人防建设。苏州市人防办围绕打造人防建设“科技引擎”,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广泛开展“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人防工程实现信息化、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

  与此同时,苏州市人防办结合“智慧人防”二期建设,建立全市人防数据资源目录,并与江苏省人防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按照《人民防空战备数据中心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建设人民防空战备数据中心,动态更新战备数据资源,开展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推进“数字人防”相关建设,推动人防数字化转型。

  “请大家别惊慌,听从引导人员指挥,就近有序进入人防工程隐蔽。”在今年九一八防空警报试鸣暨人口疏散演习中,苏州市防空警报试鸣指挥部发出指令,苏州下辖10个板块及重要经济目标同步开展防空警报试鸣、防空袭应急疏散、应急救援、抢险抢修和宣传教育等活动。

  此次演习以战时防空袭为背景,根据三种防空警报信号,及时组织人口疏散、紧急救护体验性训练、心理防护训练等战时救护训练。苏州全市共使用各类警报器600余台、人防通信设施设施若干套、公共电子屏和应急广播7000余个,全市3.5万余人参演。

  和平年代,如何让人民群众知道人防?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拉响防空警报。借力新技术,苏州人防部门积极推广新型多媒体警报器,预警报知手段实现了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行防空警报,有利于增强市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提升市民防空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也提升了人防部门组织人口疏散掩蔽的实战化能力。

  质感逼真的全息投影直观展示各类人防设施,交互便捷的触摸屏能随时学习各类人防知识,VR眼镜和震动座舱带来沉浸式地震体验……今年9月,苏州市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悦丰校区人防宣教馆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受到全校师生青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90平方米的展馆内拥有人防小课堂、警报试听区、防空洞体验区、消防体验区、地震体验区、全息影像等多个板块。针对低学龄儿童,展馆还贴心地在防空警报识别处标注了拼音。“展馆通过声、光、电、VR互动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学生进行国防、人防、防灾减灾教育。”该校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云盘小学人防宣教馆总投资约70万元,由人防部门出资,校方提供场地。学校利用班队课分批次组织学生进入展馆,由老师手持绘本带领学生一同学习,不断强化小学生国防意识、人防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目前宣传教育已实现全年级、全班级覆盖。

  云盘小学人防宣教馆这样的特色展馆在当地并非个例。张家港市人防办格外的重视人防法律和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在发挥传统教育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多元参与、多方互动、多线联动新模式,打造“一镇一馆、一馆一品”新局面。“社区提供场地,人防部门出资建设,并对讲解员进行培训。建设突出场馆特色,将人防教育与普法教育、素质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既节约建设成本,又优化教育内容。”张家港市人防办主任王强说。

  人防进学校,是苏州人防部门做实做细人防宣传教育“五进”举措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苏州将人防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改进方式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推进人防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同时,结合“5·12”防震减灾日、“9·18”防空警报试鸣等重要时节和重大活动,组织并且开展人民防空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这些看起来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防工程,原来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10月14日苏州市人防办举行的“两代表一委员”调研活动中,一位基层党代表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自己的设计专业,建议将人防工程与市场应用相融合,打造全新的地下空间,战时作为人防设施,平时成为服务百姓的便利场所。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苏州市人防办党组书记陆继军表示,苏州人防部门将持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构建与战争形态演变相适应、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融合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的人防事业发展新格局。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度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